“课程思政”示范课程④ |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陆永生
「 写在前面的话 」
“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,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”。上海大学率先开设了“大国方略”课程,被誉为“中国系列”课程的策源地。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,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,持续发力,6年推出覆盖15个院系的15门思政类选修课。传大道,讲大势,“一院一大课”系列课程“点上开花”,带动更多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,结出育人硕果。学校先后入选“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校”和“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整体改革领航校”,入选上海市“三全育人”试点校。近期,学校着力推进本科生全员导师制,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发挥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。学校已建成一批“课程思政”示范课程,涌现出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。继2019年3月首批1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功结项,2020年12月31日,上海大学再度举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(专业课)结项评审,16门示范课程依次作了微课展示(2门荣誉课程免检)。
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,上海大学将建强建亮“红色传承”系列课程,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,充分发挥示范课、领航课程作用,盘活资源,协同创新,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。即日起,上海大学教务部将陆续推出“课程思政”示范课程,介绍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做法。敬请关注!
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
上海大学教务部
教师简介
01
课程介绍
“水污染控制工程”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。授课教师为陆永生、邹联沛、李小伟。
课程主要讲授水处理过程中的物理处理法、化学处理法、物理化学处理法、生物处理法的原理、方法和工艺技术、主要设备及构筑物的设计计算等,在讲授污水处理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,树立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,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,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。
梳理“水污染控制”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,分析发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相关内容,找准切入点,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,深刻理解我国实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原因,树立生态文明理念,从生态文明维度来诠释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涵;从水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的执行度进行诚信教育;增强环保意识,从内生动力的培养着手,强化责任公民意识;由伦理学视角分析水污染问题的伦理成因,进行环境伦理的思考。
02
课程特色与创新
“水污染控制工程”聚焦污水水质及出路、物理处理、化学处理、生物处理、物理化学处理和污泥处置、污水厂的设计及城市污水回用等教学知识单元,在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,通过思政知识点潜移默化的融入,形成“爱国、诚信、责任”课程核心价值观。
(1)合理设置课程思政目标。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从“法、策、德”三方面考虑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。如与“水污染控制工程”课程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,党的十八大以来,作为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,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;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,保障国家水安全而制定的法规等施行;时刻关注相关时事新闻,把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及时融入,及时补充、及时更新修订教学大纲。
(2)课程思政内容选择组织。依托本课程所属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——环境科学与工程平台,和“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”坚实的基础条件,教师注重科教融合,实现科研反哺教学,联系实际和热点,开展思政素材、案例的积累和扩充。
(3)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标准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思政内容,学生通过对环境变迁、环境质量的调研感悟,情感上引起共鸣,对课程内容有了认同感;通过国内外技术、工艺的比较,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,激励学生学习内生动力,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、掌握、拓展、深入思考。
(4)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。“引人以大道、启人以大智”。课程团队对本专业、学科具有使命感,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和内在价值的认同,注重师德师风建设。采取研讨型挑战性教学,团队不同教师教法可以不一,但思政元素能“润物无声”地融入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,实现了专业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有机统一。
03
取得成效
(1)已出版自编教材一部。陆永生等编,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程[M].上海.上海大学出版社,2019.3
(2)完成在线课程建设,搭建并使用网上平台。
(3)校内外多次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。
(4)指导学生项目《污泥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》获“第六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”“最佳创新报告奖”。